close

電影史

跨越了從19世紀末期至21世紀初的一百多年。電影作為一種活動影像也漸漸由聚眾獵奇發展成為20世紀的大眾傳媒、交流與娛樂的重要工具之一。電影也在藝術科技政治領域形成了巨大影響。

電影的先驅

電影跟戲劇與舞蹈有共同之處:劇本、場景、燈光、服裝、製作、導演、演員、觀眾、故事板和配樂。這些元素在電影發明前的幾千年中就存在了。戲劇中的不少術語後來被電影理論批評所借用,如場面調度。可移動的視覺和聽覺元素不能像電影一樣可以回放。

機械的發明

漢朝前202年),首次記載走馬燈1832年普拉托發現視覺暫留原理,製成「詭盤」。1880年邁布里奇製成由真實照片組成的一架「動物放映機」,而此前他一直致力於馬跑動圖像的拍攝。

默片時期

早期的電影都是「無聲電影」。然而,電影發行商發現,在播放電影時有一個講評人來敘述故事、補上角色間的對話,可以更吸引觀眾。沒過幾年,播放的電影都會在下邊附上字幕,這樣就可以在演員「說話」時,表示出他說的內容。這使得講評人的必要性大打折扣。

事實上,電影院老闆經常替換掉講評人,請樂師在電影放映時伴奏,若電影院有相應樂器的話,通常是鋼琴師或風琴師。伴奏的音樂應該隨時符合電影的情節氣氛。

有聲時期

 有聲電影問世

後來,技術的進步允許製片人創作與電影畫面同步的音軌,使得電影進入了有聲時期。史上第一部有聲電影是爵士歌手1927年)。音軌的錄製可以與拍攝電影相分離,但真人電影音軌錄製,許多部分是與拍攝畫面同時進行的。有聲電影發明後,無聲電影和電影院裡的樂師迅速銷聲匿跡。

 電影彩色化

電影發展最後一個重要步驟是彩色電影於1930年左右的引入。彩色電影取代黑白電影更是個逐漸轉變的過程。隨著彩色技術的改良,越來越多的電影是彩色的,到今天,可以說已經基本沒有黑白電影了。不像攝影,出於某些考慮用黑白膠片比較好,拍電影幾乎沒有不用彩色的理由。極個別的例外,例如斯皮爾伯格的電影《辛德勒名單》,前蘇聯電影《這裡的黎明靜悄悄》,麥可·哈扎納維希烏斯《藝術家》,通常都是出於其他藝術考量。

 電腦特效

在電影製作初期,電影的特效(特別效果)鏡頭加以各項技術來配合。到如今,電腦已大量配合應用在電影製作上,一些鏡頭演員僅需端坐在特製椅子上,做一些表情和動作即可,而出現在銀幕上的背景和劇情簡直不可想像,因為以電腦來做編輯影片的工作取代一味繁瑣的步驟,使最後出廠的拷貝品質與已往的產品亦不可同日而語了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hangentz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